二年级语文:《初冬》教学反思
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,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,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,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?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语文:《初冬》教学反思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二年级语文:《初冬》教学反思1久不唱歌忘记歌,久不过河忘记河,初拿到这篇文章的时候,就是这样的感觉。感觉文本简单,没什么可讲。于是,一遍又一遍的读,像个孩子一样大声的读,和着音乐尽情的读,边读边想象着想象作者笔下的画面,渐渐地,眼前的画面越来越丰富,越来越有色彩。感受到了初冬的早晨,小乡村下雾时的朦胧,雾散后,一切又变得明晰而绚丽。或许正是这种不经意间的变化,让我们如此的欢喜;或许正是这种变化,给了作者那么多的感触,才有了不吐不快、流于笔端的冲动吧。或许源于这样的情感,作者以时间为序,再由远及近地把两个时间段中的景物呈现出来,用文字描绘了一幅斑斓绚丽的有别于城市的乡村初冬早晨的画面。文字啊,真是读它百遍,其义自现;文字呀,真是愈走近愈美丽,愈读情愈浓。透过文字,感受到这些,着实令我欣喜,继而生惑,怎么带着初上二年级的小孩子们去感受这些呢?
硬生生地带着孩子们去感受吧,有欲加之嫌,效果大抵也不会好。对文字,每个小家伙都应该有他自己的感觉,我们不能替代孩子去感受;敲打文字,以语法碎片这样的形式,扶着孩子们去理解吧,会不会把一些后面的孩子的读书热情也一并敲碎了?想想自己初识文本的时候,就是通过朗读 ……此处隐藏2732个字……情操。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,仿佛那些美的大柿子就在眼前,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初冬景色的美丽和农民丰收后的喜悦心情。
2、对比理解。通过雾中、雾后景物的变化,体会大自然的美好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,可以抓住同一景物在雾中和雾后的不同,来体会大雾神奇的作用,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。具体可抓住“望不见→望得见”“看不清→看得清”“不耀眼→射出光芒”等词语,启发学生理解:为什么望不见了?为什么又望得见了?也可以设问:说说雾中和雾后,下面的景物有什么不同?(塔、小山、田野、树林、太阳)通过学生同桌互读,男女生互读了解雾中、雾后的景色的不同。
3、逐步放手,由读到背要由浅如入深。
远处的( )、( )都望不见了。
近处的( )、( )像隔着一层纱,模模糊糊看不清。
( )像个红球,慢慢地升起来。发出淡淡的( ),一点也不耀眼。
去掉景物和修饰词你还能准确的填出来吗?
远处的( )、( )都( )了。
近处的( )、( )像( ),( )。
( )像( ),( )地升起来。发出( )的( ),一点也不( )。
雾中的景象印在你的脑海了吗?请全体同学试着背一背。
以读促思,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脉络来感受雾中和雾后小山村不同的景致特征。由自由读文——同桌互相赛读——分段读文——借助画面进行情境观察,激发学生读文的欲望。依据低年级儿童语言特点,巧设教学情境,为学生搭建交流沟通的平台,把语言训练和形象思维紧密地
结合起来,以语言训练为基本点,自读、自悟、有感情地表达文本、背诵课文,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语言表达的美感,又使学生内化了语言,学会运用语言。